正文 第一卷 胡地西风卷苍狼 第十五章 黄沙漫漫路万里(五)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陈桥兵变确实是一场有意识的军队集体某乱。
对赵匡胤而言,他是个有大志向的人,终结乱世、统一天下,这就是他毕生所追求的伟大志向。
本来在周世宗柴荣的领导下,这个志向看上去很快就将完成,因为他们已经展开了北伐的第一步,即将击退辽人,收服失落的幽云十六州。
但谁知道就在北伐即将胜利的前夕,周世宗柴荣却突然染病身亡,一场声势浩大的北伐,就此戛然而止。
年幼的皇帝继位,朝中的百官忙着争权夺利,北伐大业眼看即将功亏一篑,他的志向,也很难在未来得到伸张。
如果等到年幼的皇帝成长起来,再次想起北伐的事,也不知道已经是几十年过去了,只怕那时候,赵匡胤都已经腰酸腿乏、垂垂老矣。
所以赵匡胤不甘心,誓要把伸张志向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他的反叛,也就显得理所当然。
而对于赵普、赵匡义、石守信这样的中高级官员而言。
新皇上位,他们才有继续往上晋升的空间,等到权利变大了,掌握的兵权也就变得更多了,今天赵匡胤能黄袍加身,谁敢说异日时来运转,这样的事情不会在他们身上再重演一次呢?
人都是有梦想的,没有梦想的人,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尤其是在乱世,谁都有可能坐上皇帝的位置,区别只在于你敢不敢去想、敢不敢去做而已。
那么对于广大的普通士兵来说呢?
他们的目的或许更加单纯。
生逢乱世,这些人本来就没有什么家国的观念,后周的帝位是从后汉手里抢来的,而后汉的帝位则是从被契丹人灭掉的后晋那儿抢来的,再远一点儿,后晋的帝位是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献给契丹人,得到契丹人的保护后建立起来的……
几十年时间里,换了好几个皇帝,这些禁军当中有些上了年纪的老兵,说不定经历的皇朝比周太祖郭威、周世宗柴荣还要多。
想让他们变得忠诚?很简单,谁给的好处多,他们就对谁忠诚!
按理说柴氏对他们也算不错了,郭威和柴荣都被称为明君,他们在位期间,改革弊政、整顿军制、修订历法、恢复民生,将后周治理的欣欣向荣。
但这些和当兵的有什么关系呢?
同样是当兵吃饭,别人后唐后汉的军队,可以进城抢钱抢粮抢女人,而后轴的军队,则必须老老实实的遵守军纪,还得上战场去拼命,大家都是当兵吃饭,为什么待遇差这么多?
反倒是赵匡胤上了台之后,肯定会大肆赏赐,给拥立他登上帝位的军队诸多好处,所以这些禁军才在赵匡胤等人的蛊惑下,轻而易举的就竖起了反旗,将柴氏对他们的诸多好处轻易抛到了脑后。
到了这个时候,改朝换代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大势,无论是谁,敢站出来抵挡这艘轰隆隆的巨轮,都必定会被它狠狠地碾压过去,碎在地上变成一地的烂泥!
所以即使石守信、王审琦二人觉得柴宗训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没办法,他们已经上了这艘贼船,下不来了!
二人此刻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话来回应柴宗训对赵匡胤的评价,因此只能保持沉默,用这样的态度来展示他们的无辜和茫然。
柴宗训当然也从他们俩的表情中猜到了两人的心思。
但和石、王二人一样,他此刻也感到十分无奈。
因为石、王二人实际上已经表态了,他们很心动,但他们不会付诸于行动。
为什么不会付诸于行动?柴宗训实际上也知道他们的顾虑。
他现在只恨自己稍微晚醒了一天,如果他能提前一天醒来,赶在石守信、王审琦举兵造反之前就拦住他们,那现在的形势还会如此吗?
说不定他能借着汴梁城中的禁军,抵挡住赵匡胤的进攻,然后召集各地的边军回京勤王,如此一来,整个后周的局势可能会截然不同!
但现在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就是因为他晚了一天,导致石守信、王审琦二人已经举起叛旗;而二人的背叛,则导致朝中的百官都失去了信心,现在朝中除了范质、王溥等寥寥数人之外,恐怕绝大多数官员都已经倒向了赵匡胤。
这时候再想夺回禁军的兵权,然后死守京城,只怕已经毫无可能了。
因为城中根本不知道会有多少叛徒,随时可能打开城门,迎接赵匡胤大军进城,到时候抵抗反倒变成了赵匡胤一个极好的借口,让他能够名正言顺的干掉自己这个碍眼的“前任”。
柴宗训心里那个苦呀!
他也不知道还能和石守信、王审琦再说些什么了,因为他感觉再说下去,这两人恐怕会恼羞成怒了。
毕竟现在他们是在城门口说话,周围到处都是禁军和朝中的官员,如果他一直挑拨离间,而石、王二人则毫无反应的话,那赵匡胤肯定就会嘀咕了。
石、王二人都是聪明人,绝不会在这种时候干让赵匡胤猜忌的事,再说下去,他们两人一定会阻止自己或是严词拒绝,通过在场所有人的口向赵匡胤表达自己的忠诚。
到时候无论是哪种结果,都一定会损害他这个皇帝的威严,当一个皇帝在臣下面前失去了他的威严的时候,他离死……也就不远了。
所以柴宗训干脆抬起头来,将目光投向巍峨的汴梁城门。
殊不知,石守信、王审琦二人,此时心里其实也正在经历着痛苦的煎熬。
在柴宗训没来之前,两人绝不会想到,仅仅是几句话,就能动摇他们对赵匡胤的忠心。
两人一直以为,赵匡胤既是自己的上司,又是自己的结义兄弟,他们弟兄之间的感情,没有什么可以动摇。
但偏偏在听到柴宗训说的那些话之后,明明知道他的每一个字都是在挑拨离间,可两人竟然觉得……真特么有道理!
赵匡胤确实是个有大志向的人,但他也确实是个谨慎的人,他通过兵变的方式从柴氏手中夺取了江山,未来他必定会严防死守,避免别人也用这样的方式夺走他的江山。
那么什么样的方式,才能避免其他武将从赵氏手中夺走江山呢?
毫无疑问,就是削兵权、将武官的势力尽可能限制在一个极弱的范围里。
所以他们两人几乎已经看到,等赵匡胤坐稳皇位之后,他一定会将自己这样的统兵大将逐一收拾,从他们手中收拢最重要的兵权。
而作为一个武将,自己两人这样的人若是没有了兵权,那这辈子还有什么盼头?
难道真的等赵匡胤一个个秋后算账,把他们抄家灭门才甘心?
两人对柴宗训眼光的毒辣,深感敬畏,同时也对自己造反一时,开始有了小小的悔意。
若是早知道幼帝并非黄毛小儿,而是一个有着大智慧、深远眼光的天才,两人又怎会轻易地反,跟着赵匡胤走上这条不归路?
毕竟晋升的方法有很多种,干掉皇帝,获取从龙之功,当然是其中一种,可还有另外一种更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干掉顶头上司,自己做自己的上司!
他们的顶头上司就是赵匡胤,从理论上来说,干掉赵匡胤,应该远比干掉皇帝更简单。
而且还不用背负骂名。
什么,你说义气?
自古忠义难两全,难道你不知道吗?
一边是皇帝,是忠,一边是兄弟,是义,你说该选忠还是义?
两人此刻也跟柴宗训一样,心里那个悔呀,悔到肠子都快青了。
可就像之前说的那样,他们现在已经上了贼船,下不来了……
两人呆呆的望着柴宗训的身影,眼珠子不停在滴溜溜地转动,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或许是因为这样的氛围太过尴尬,僵持了一会儿,柴宗训突然抬手指着城墙问到:“朕可以上去看看吗?”
“嗯?”石、王二人这才被惊醒过来,稍微醒了下神,连忙恭声道:“陛下请!”
柴宗训微微颔首,举步走上了城墙。
汴梁城的城墙高4丈、宽5丈9尺,也就是大概12米高的样子(宋朝时期1尺约等于30厘米,1丈等于10尺),站在城头上,可以将大半个汴梁城的风光一览无遗,看到很多平时在皇城内都看不到的景色。
柴宗训走上城头,往身后看了一眼,心里便不由自主的开始感叹起来。
这就是父皇留给朕的江山呐!
如今的汴梁城,虽然还不像北宋时期,已经成为全世界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城市,但因为郭威、柴荣两代皇帝的治理,这里一片欣欣向荣,已经呈现出一种国际化大都市的风范。
从城头上看下去,可以看到纵横交错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房屋,行人如织的闹市,以及各大商家迎风招展的幌子。
哪怕是在大军兵临城下、整个汴梁城一片风雨将至的压力下,这座城市也依然展现出它蓬勃的朝气,以及鲜活的生命力。
可惜了。
如果这座城市还在朕的手中,那朕一定可以凭借它,还有父皇留下来的遗泽,将整个后周治理得井井有条,然后富国强兵、南征北战、驱除鞑虏、一统天下!
可惜朕还没来得及展开自己的规划,实现父皇和祖父的遗志,却已经先被小人篡位,不仅丢了江山,还有可能丢掉自己的小命……
柴宗训贪婪地望着眼前繁华的城市和喧闹的人群,脑海中浮现出对赵匡胤更多的憎恶。
但转念一想,正所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如果不是赵匡胤拥兵自立,宫里又怎么会有小太监暗中下毒,令朕昏迷许久,并且进入到一个极其荒唐的梦境之中?
如果没有进入到这个荒唐的梦境之中,朕又怎么会接触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并且在那个世界里,学到那么多与众不同的知识?
再退一万步讲,如果没有进入过那个梦境,朕又怎么会经历过那样漫长的一生,然后在醒过来之时,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拥有了远超过这个年龄所不该拥有的成熟和智慧?
柴宗训也不知道,由赵匡胤造反这件事引发的一系列蝴蝶反应,对自己到底是好是坏,但是从那个梦境中接触到的历史来看,如果没有那个奇怪的梦,自己或许应该会像一个正常的六岁孩童一样,懵懵懂懂地失去自己的皇位,然后被赵匡胤软禁在深山老林里,等到长大后发现自己只是一只金丝雀,已经永远的失去了自由,那就只能心怀愤懑、郁郁而终。
可如今,朕已经变得和史书上的那个柴宗训不同了,赵匡胤,你从朕这儿拿走的东西,迟早有一天,朕会通通拿回来!
柴宗训背负双手,暗中在背后紧紧地捏住了拳头,谁都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可大家都发现,一股冰寒的感觉,却渐渐从他身上散发出来。
正在这时候,一道急促的马蹄声,突然打破了整个城门前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