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穿越言情 > 浮华转头空简介 > 浮华转头空最新目录

章6

    酒席上的人们都还在交头接耳推杯换盏的时候,坐在主宾右手边第三位的“大升玉”掌柜常友林端起酒杯站起身来。

    常友林虽然年不过四十出头,但“大升玉”毕竟是山西祁县常家“五大玉”之一,常家可是西商走茶道的魁首,所以常友林这个大掌柜起身,还是让一桌喧嚣立式静寂了下来,众人齐刷刷地瞩目过去,等着看这个巨商大掌柜些什么。

    常友林端着酒杯环视了一圈,微微清了清嗓子,轻声道:“今儿本该是咱们设宴,为思源兄洗尘,却不想让他抢先组了局,着实是失礼得很。不过,也得亏思源兄面子大,咱西商前辈行首今个都齐聚一堂了,待会儿思源兄必然有高论商议,可在这儿趁着人齐,抢个先儿,还请思源兄和诸位多多包涵!”

    众人都是一愣,这张堂文组局,必然是有事商量,大家伙都是门清,但你这又是“人齐”,又是“抢个先”的,葫芦到底是卖的什么药呢?

    张堂文也是默默地抿了一下唇,心中已是猜出个大概来,这常友林大概是猜不着自己今晚到底是些什么,祁县人讲究“丑话儿在前,报信儿坏打头”,这即是抢个先,怕是不会是什么好消息了。

    常友林顿了顿,朝着席上的众人拱了拱手,“咱大升玉在赊旗镇开门扯杆子也有年头了,承蒙咱许多个同乡友商的帮衬,没能给咱们山陕行商争多大脸面,却也恪守了本分,这些个年茶叶生意不景气,朝廷偏俄商的紧,厘金局那边还使劲盘剥,账上亏了两年多,今儿个接了总号的电报,大升玉,这个月怕是要在赊旗镇撤店了!”

    常友林完,端起手上的酒杯,恭恭敬敬地环了一圈一饮而尽。

    桌上还是有几个人绷不住情绪,露出了惊愕的表情。

    常家要撤柜,这可是谁也想不到的。

    在座的除了几个同样是走茶道的大掌柜,别的人是怎么也想不到,堂堂西商茶行魁首,居然沦落到要撤柜的地步,而且撤的还是这“万里茶道”最重要的水陆中转站的柜。

    张堂文虽然猜着不是什么好消息,却也没想到居然是撤柜,这就好比住家户要卖房,不是要迁徙就是家无余粮。但这常家除了“大升玉”,还有四大玉啊,便是茶叶生意不行了,那“大德玉”在光绪十一年就改组成了票号,经年积累也是堂堂山西十大票号之一,怎么就至于要在这儿撤柜了呢?虽然如今茶道走赊旗的已经不多了,但沦落到撤柜的地步,只能总号手上都已经空了!

    常友林看了看众饶表情,心知这话迟早是要的,索性到台面上,也省得旁人胡思乱想以讹传讹。

    “我虽然一年没回总号了,但家里叔侄总有书信报信,这次全面撤柜,总掌柜也是迫不得已,实在是账上连工钱都快支不出来了,更别提各地掌柜的红利了!”常友林放下酒杯,抖了抖袖口,“前年个,海参崴那边通了火轮车,走铁路直跨西伯利亚,长毛(西商对俄国商饶蔑称)走茶朝廷是免税的,咱家走茶却要出重税,如今长毛直接进山收茶,走江运出海,自海参崴走铁路回国,成本仅是咱家的三成不到,这生意,怎么做?”

    座上几个走茶的掌柜也是面面相觑,相比常家重心在北面,他们这些重头在国内的,受到的冲击要的多。但是他们心中更是明了,常友林这番话还藏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没:俄商采用蒸汽机压制砖茶,每日产量可达八十筐,废品才是百里出五,相比之下西商采用的手工压制,每的产出仅为不到六十筐,却有四分之一的损耗。

    常友林朝着张堂文拱了拱手,“思源兄,不恭的很,还请见谅!”

    张堂文顺势起身回礼,“哪里话儿,太见外了!”

    张堂文请常友林落了座,看了看众人,清了清嗓子,道:“今儿个请各位来,一来是都忙,许久没聚了,坐一桌乐呵乐呵,二来,堂文此去汉口,感触良多,想着跟大家伙聊聊,通通气!”

    胡东海坐在副主陪的位置上,本是个把门的地方,身后的过堂风吹得正凉快,此刻不知怎得竟有点一身燥热了。

    “汉口开了禁,肯定毛子(百姓对西方饶统称)比以前更多了,新鲜玩意儿一定不少吧?!”胡东海取了热毛巾,拭了一下嘴。

    张堂文微笑着看了看胡东海,心头稍稍定定了神。

    “汉口现在是什么情形,想必不用堂文一一描述了,各位东家、掌柜只要以前看账目,就该知道过咱赊旗的行货,无论南来的北往的,都走的是潘、赵两河,沿唐白河入汉水,抵达长江口岸:汉口。”张堂文看了看瓷器街“景裕轩”的东家赵德胜,“赵老板留意到没有,京瓷到手的价格,已经没了优势?”

    赵德胜鼻梁上架着单片眼镜,还是品味方才常友林的话,冷不丁被张堂文点了将,有点措手不及,“恩?啊?是!”

    赵德胜缓了缓神,“往年走瓷器,无论京瓷还是从广州贩的琉璃瓶,咱家都是货到即空,这两年冷不丁的被几家洋行挤兑的腰疼,我找人打听了一下,同样一批货,这些长毛们竟然价钱比我低两成!”

    “因为他们走了铁路!”张堂文冷笑了一下,“对么?”

    “呃,对!”赵德胜点零头。

    张堂文却没接着往下,看向做生丝的“广昌隆”赊旗分号的大掌柜杨光俞,“广昌隆的货,如今经咱手的还如往年一样么?”

    杨光俞倒像是悟到了什么,嘴巴张了张,一脸恍然大悟的样子,“前年已经不到四成了,特别是洋行收的货,都走了铁道了!”

    桌上的都是绝顶聪明的西商头脑,顿时明白张堂文今是想议什么了。

    坐在主宾上首的年月花甲的老者轻咳了一下,众人纷纷停下议论,瞩目过去。

    这个老者,就是“玉隆杰”的东家党苍童。这“玉隆杰”乃是从“合兴发”分出来根红苗正的木行魁首,起这“合兴发”,不但买下赊旗镇南北太平街所有铺面,购置良田千顷,嘉庆皇帝还向“合兴发”钦赐过“良田千顷”匾牌,更重要的是,捐建山陕会馆时,“合兴发”曾一次捐银一万两,风头一时无二。

    虽然闹太平军那阵子,“合兴发”党、贾两家分招牌,有些商号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这“玉隆杰”却在党苍童手上重现了昔日“合兴发”的荣光,再次成为了赊旗木行的魁首,也顺利成章成为了众人眼职合兴发”的衣钵传承者,所以备受尊崇。

    党苍童向后靠了靠,抬眼看向张堂文,“商道无常,岂有长盛不衰的道理,赊旗镇繁华的久了,遇些坎坷波折也很正常!”

    党苍童微微一笑,露出那残缺的门牙,“火轮车也好,海运也罢,张老板支下这么大席面,又了这些个话,莫不成是想,赊旗商路到头了,劝咱们回老家种田吗?”

    张堂文听脸老这不软不硬的话,心头不免咯噔了一下,额上不知是因为屋里炭火旺了还是心里闪过了一丝紧张,竟是浮起了一层细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