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零百九章:市场化的前提
苏远山继续压抑住激动:“做出元器件没有?”
“做出了个最简单的测试芯片,良率……当然就不说了,最起码成功一片了。”
当听说成功做出元器件,苏远山猛地握拳。
“干得漂亮!你给郑工说下,说我马上过去看看。”
挂掉电话,苏远山仰起头,深深地呼吸了数下,最后吐出一口浊气。
陈静笑吟吟地看着他,一开始,她并不能理解苏远山这种和国家科研机构合作去研究一款落后起码十几年的设备。但随着对苏远山的了解,或者说,对整个远芯野望的了解后,她渐渐能理解了。
“恭喜。”
“谢谢静姐。”苏远山抿着嘴,对陈静真诚地道:“没有你,那光刻机动不起来。”
“客气了。”陈静笑着摇摇头:“要去就快去吧,我这边没什么事。”
苏远山笑着点头,转身走进自己办公室,叫上周小慧,又给席小丁打了个电话,问他有没有兴趣——席小丁当然是有兴趣了。
三人下楼,傅振华早已等候在门口,上车后一脚油门,虎头奔便迅速驶入车流。
一路上,苏远山给席小丁介绍着合作的情况,告诉他这台光刻机的意义。
它的意义不在于它是单纯的“首台g线分布式步进光刻机”,而是在实现它的过程中,成光所和远芯,电科的人过去获得了经验。
这种经验是极为难得的。
并且相比旧时光中,它居然能做出元器件——这就意味着,它是可以投放市场的!
*
*
“郑工,恭喜。”
“同喜同喜。”
“这是席小丁博士,远芯首席科学家。”
“哎呀,久仰久仰。”
……
礼节性的介绍后,郑振川脸上每个褶子都在发光,拉着苏远山走向办公室,嘴巴就没合拢过。
这边李明柳和曲慧见到席小丁也有些激动,他们毕竟都是席小丁的老下属。特别是李明柳,席小丁是他唯二服气的人。
“席师兄。”李明柳站到席小丁面前,颇有点邀功的味道。
“干得不错。”席小丁笑着拍了拍李明柳的胳膊,按年龄他比李明柳还小一个月,可架不住他入学早,学历高,资格老。
席小丁又冲曲慧一笑:“曲慧,你也是,辛苦了。”
“不辛苦。”曲慧抿嘴一笑,她自从来光机所,为了方便进无尘室,连头发都剪成了小男头。不过这样看起来更多了一份飒爽。
“走,我们去看看。”
三人跟着进入会议室,这次就不是技术会议,而是纯粹的情况汇报了。
负责嵌入式系统的沈浩然没有出来,还在无尘室内盯着数据准备调试。曲慧原本也是要留在那边的,但听到席小丁过来了,她便丢下自己的组员过来见见老上级。
郑振川介绍,李明柳和曲慧补充,这边周小慧不停地做着笔记。
“但现在还不敢谈良率,毕竟我们这边没有制程专家。”郑振川摸了摸地中海,有些苦笑道:“刚才向华晶求助,结果人家直接拒绝了,喊我们找首钢NEC……”
“华晶这么不仗义?”苏远山下意识地一怔。但马上便意识到,不是华晶不仗义,是华晶确实没空。
最近华晶引进的第一条生产线已经开始试生产,但制程和良率却一直上不去,正在一个头两个大——虽然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还在继续其他生产线的装机调试,但他们却是不管制程技术的。
苏远山也曾帮他们问过卡莉,问能不能让贝尔实验室那边帮帮忙,得到的回复是合约不负责技术的。要负责技术,还得另外加钱……而且钱还不少。
于是苏远山也就打消了念头,毕竟要不了多久华晶去联电的人就要返回。那十来号人去联电呆了将近一年,就算再笨也能学到一点技术的,而且说白了,提升制程这条路,还得必须自己走。
“我打个电话试试吧,他们用2微米的光刻机已经用了几年,这方面的技术应该还是有所积累的。”苏远山接过周小慧递来的大哥大,直接拨通马平南的大哥大。
“马总,是我,远芯苏远山。”
“是这样的,我现在在成光所。对……我们远芯和电科一共派出了三组,几十号人过来呢……”
苏远山寒暄几句后,直接进入正题,请马平南派两个制程专家过来帮忙会诊一下。
而那边马平南也几乎没有考虑便点头答应了。
挂掉电话,郑振川长长地呼了口气。
“小苏,太感谢了!”
“郑叔别客气。”苏远山笑了笑,沉吟了几秒后道:“光刻机既然已经能做元器件了,那就一定能通过验收。它的意义很重大,最起码接下来国家会给予足够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郑振川点头:“是的,咱们的国内光刻机事业有望!”
“但那还是要投放市场才行,不知道光机所这边有考虑没有?”
苏远山倒是在合作之初就口头建议过,如果这边能搞成,那远芯会买,也愿意成立联合的制造和销售企业。
但坦白讲,这个主动权并不在他手里。
一说到这个,郑振川的表情马上慎重起来。考虑了几秒后他谨慎地道:“所里目前没有考虑这方面,你知道……我们是纯科研单位。”
苏远山点点头:“我明白,但市场化是产品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而企业化又是市场化的前提。我琢磨着光刻机作为科院的重点工程,要成立企业,恐怕就算所里也做不了主,得最科院那边说了算。”
郑振川叹了口气:“是的。”
苏远山沉默了几秒。
坦白说,光刻机的进度,或者说成光所这帮人的实力超过了他的预期——他没料到记忆中明年才会出现的这台光刻机竟然会提前出现。他的预计是,李明柳设计完芯片就带人先撤,曲慧和沈浩然他们还会继续留在这里帮忙整合直到过年。
然后明年,光刻机落地。
而现在提前落地说明了一点,这帮人对这台光刻机的原理、系统理解得很透彻,同时远芯的三个小组配合得也默契。
几方一起努力,才创造出了这个奇迹。
那么,这些人如果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他们是可以有所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