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四百七十九 千古 也唯有一个诸葛亮
危机袭来,诸葛亮到处奔波,麾下主要官员也跑来跑去解决问题稳定人心。
此时此刻,最庆幸的莫过于之前那些主动选择了关停自家小铺的小商贩们。
他们看着城中汹涌的倒闭浪潮和欲哭无泪的商户们,想起诸葛亮的苦口婆心,不由得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
他们选对了,提早放弃果然还有生路,一条道走到黑,那就真的完蛋了。
而与之相对,那一批没有选择关停而是咬牙坚持的,到现在为止也只剩下两三家还在硬撑着不倒闭,其他的全都崩溃了,被迫放弃了。
然后背上了沉重的负债。
不得不说,经济危机的凶险之处他们是充分的体会到了。
总有些人庆幸,也有些人后悔莫及,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还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
诸葛亮最庆幸的也就是这一点。
处理政务的闲暇时,他和钱益交谈这件事情,就提起了他们之所以可以应付得来这样汹涌的危机,主要就是因为农民有土地。
“城外农户有土地,城内经商者多数都是一家之中富裕的劳动力进城经商,想着多赚一些钱财,给家里人改善生活,一边种地,一边经商,两不误。
所以就算商铺倒了,他们没了钱,还要偿还朝廷贷款,但是他们还有土地,土地还会持续不断的长出粮食,他们就有偿还贷款的可能,不会因此失去生计。
所以说,他们都有土地,是咱们能度过这次劫难的重要原因,如果土地兼并如前汉一般剧烈,如此这般的劫难,又不知道是如何饿殍千里的场面了。”
诸葛亮摇着羽扇,满脸慨叹:“太上皇平灭天下诸侯、豪强,分田地予万民,登记造册,设屯田农庄,严惩兼并土地之权贵、官员,才有如今我等涉险过关的基础啊。”
钱益也深有感触,连连点头。
“那些没了生计的人没活可做,要是连土地都没有,家都不存,又该如何生存呢?若是那样,怕是官府也没有钱赈灾,没人管他们吃饭,他们不是饿死,怕也只能落草为寇了。”
“落草为寇都是轻的,重的,就是再一次的黄巾之乱了。”
诸葛亮说起黄巾之乱,让钱益愣了片刻。
他想起了他的出身。
他的父亲,就曾经参与过青徐黄巾起义。
主要是没土地,又遇上天灾,啥也没有了,为了不饿死,就跟着黄巾军大闹青徐,杀了不少豪强权贵,还杀了不少官员,抢了不少东西。
前汉初平元年、二年,青徐黄巾军被时任青州刺史的郭鹏镇压,除了一部分逃到了兖州之外,大部分都成了俘虏。
他父亲就是作为俘虏参与屯田,数年之后被大赦,获得民籍,获得土地,在青州安居乐业,成为了一个青州居民,再然后就生下了他。
他们一家子生活在青州,在郭鹏的羽翼下安稳生活二十余年,没病没灾,也没饿肚子,完整经历了郭鹏的一系列改革,享受到了完整的改革红利,读书认字,一点都没落下。
最后,他等到了科举考试时代,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进入财政部就职,数年低级官员履职之后,被外放北庭都护府主持当地财政部分部的工作。
对于他父亲来说,自己是一个黄巾贼,而黄巾贼的儿子居然能够摇身一变成为帝国官员,这简直是做梦一样的事情。
他穿着官服回到家里报喜的时候,老父亲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揉啊揉啊,眼睛都揉红了还不敢相信,以为自己在做梦。
当然,这不是梦,这是真的,真实存在的事实。
他的儿子真的做官了。
父亲苦了一辈子,就为了吃口饱饭,面朝黄土背朝天,起早贪黑。
当然后来他也如愿以偿吃上了饱饭,甚至还能吃撑着,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所以对于这一切真实的改变,亲眼目睹全过程的钱益非常清楚。
于是他微微叹息。
“是啊,黄巾之乱不能再次出现了,太多无辜的人因此而死掉了。”
“对于能否扛过去,我已经没有担忧,太上皇已经为我等打下不败的根基,只要这根基尚在,我等就立于不败之地,最多受点皮肉之苦,北庭都护府,一定能保全。”
诸葛亮握紧了手中羽扇,眼神无比坚定。
而与此同时,郭鹏已经离开镇西都护府,顺着山南商道来到了安南都护府辖区之内,准备看一看司马懿是如何应对这一波经济危机的。
虽然说郭鹏对他的行为多有不满之处,但是仔细想想,身为一个官员,用各种手段往上爬,倒也是无可厚非之事。
哪有人真的对名利无动于衷,一心为公不为自己呢?
指望人人都是诸葛亮是不现实的。
郭鹏深刻的明白这一点。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还是渴望名利的俗人,因为俗人太多,圣人太少,所以想要办成事情,只有依靠团结俗人,最大限度发挥俗人的力量。
千古,也唯有一个诸葛亮。
司马懿毫无疑问是名利场上的一个俗人,为了家族,为了他自己,他始终会前行在名利场上,始终是一个俗人,这没什么不好。
对于他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皇帝怎么看待,而是皇帝怎么利用。
能用的好,他就是个治世能臣,皇帝水平不够那是皇帝的锅,不是人家自己的锅。
想上进难道有错?
后人厌恶、看不起司马晋主要是它身为大一统王朝却败给胡人败的那么惨,没尽到自己大一统王朝的职责。
人家大一统王朝固然骄奢淫逸鱼肉百姓,但是人家好歹打外战不怂,对付外族总是打的轰轰烈烈、打的他们哭爹喊娘。
司马晋倒好,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八王之乱打的轰轰烈烈,然后就给人家灭了,狼狈的逃到了江南,祸及全民族。
身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立国五十年就输的那么惨,那么丑陋,也是少有。
对于司马懿本人,郭某人是没什么偏见的,他只是想要看看这个被诸葛亮夸赞的能吏到底能如何带领安南都护府度过危局。
司马懿当然是个能吏,以他的能力,在中央主导一部实权并不是问题,作为宰辅真正执掌大权也难不倒他,所以经济危机固然可以让他一时的手忙脚乱,却无法击垮他。
他的心理承受能力绝非常人所能比较。
他没见识过经济危机,也不知道经济危机长什么样,读的书里也没有描述过经济危机到底是什么,所以朝廷告知到他危机将要来临的时候,他也只是把它当做一个正常政令去执行。
执行这个政令就好了,对于危机,一心塑造一个严肃、神秘、威武形象的司马懿并没有任何了解。
等危机真正到来的时候,司马懿才恍然大悟——经济全面下行、衰退原来是那么恐怖的事情!
过了好几年好日子的安南都护府的人们对于经济危机的到来最开始是没有意识到的,只是觉得最近来到他们这里消费的人少了不少。
或许是路上耽搁了吧?
他们如此想着,然后等啊等啊,等啊等啊,始终没有等到他们想要等到的那些人。
于是有些人撑不住了。
大部分商户的经营规模并不大,现金流不多,撑不住那么高的日常流水,没有客人上门消费,每天都是亏的,各种成本支出让人心碎,小门效根本支撑不住。
之前安南都护府强行关闭的是连这些小门效都不如的劣质商户或者还没开始营业的商户,而这些小门效也不见得就比那些被关掉的商户要好到什么地方。
只是司马懿和任永觉得不能继续关了,继续关引起民间反弹,引起民间暴动,和警队产生冲突,到时候那个事情就不是龚允能兜得住了。
甚至连警队都不一定兜得住,闹不好还要安南都护府的驻军出动,那司马懿的仕途。
司马懿和关羽的关系一点都不好。
而且关羽的军衔和爵位都得到了提升,之前一场政治风暴里还得到了皇帝郭瑾的青睐,司马懿就更不敢招惹关羽了。
再者说了,没有之前的事情,司马懿也不敢和关羽产生什么冲突,他儿子关平就在皇帝身边带兵,关系亲近,本身又是元从老将,在魏军之中的地位很高,那里是他司马懿得罪的起的?
也就是职权所限,关羽无法干扰日常行政,驻军点也不在城池之中,两人才没有什么交际。
关羽非常不喜欢和文人官员来往,据说他好像素来都不太瞧得起文人官员,两人没什么来往,没有冲突,当然,也没有什么好的交情。
他当然不可能是司马懿的助力。
司马懿堪堪完成了朝廷的命令之后就坐等危机来临,想着轻松解决掉这次危机,积攒政绩,看看能不能回到中央。
结果危机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之后,以安南都护府首府宁弥城中较有名气得酒肆大盛酒家的倒闭为导火索,彻底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