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弯道超车(中)
tft-lcd生产技术难度,跟半导体生产完全不同。
半导体生产线,一般来,越是早期生产线,消化吸收技术越容易。而lcd,则正好相反!
第一代tft生产线,那就是难度之王!
这就是中国在一代产线上,摔了两个跟头的根本原因。
大家什么时候听过,生产线建成,却无法投产的?这还是生产线了吗?
但在一代tft线上摔跟头的,比比皆是。大陆如此,美国人如此,韩国人如此,台湾也是如此。
关于1代生产线的生产难度,引用当时东芝市场营销部门的一个高级经理所,
“那时候就像是在一堆垃圾里,寻找一片能用的液晶屏。”
最早进入大批量生产的日本企业,是花了足足四年时间,才渐渐使良率从不到10%上升到了80%。
dti(ibsssma技术上下赌注的厂家,彻底血本无归。
(长虹投资20亿美元,在此之前,长虹是绩优股的代表,这之后,就变成了垃圾股。)
之所以南韩,台湾,乃至之后的大陆,可以在液晶产业上反超日本,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反周期投资。否则为什么韩国,美,和台,在整个90年代,都无法成功?
这些后进者可以反超日本,根本原因,液晶生产技术,发展到5世代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大规模降低生产难度的技术!
————————
为什么日本厂家会给韩国厂家以反超的机会,就是在韩国厂家开发5代线技术的时候,日本人不信!
日本lcd产业内部,普遍认为4代线就已经是液晶工业生产的物理极限。(注1)
由于液晶生产工艺的基本原理,他们认为液晶技术已经发展到了极限!液晶面板的尺寸已经不可能再增大了!
当时的日本厂家,还跑去问韩国人,你们为什么要做这种疯狂的事情(投资)!
等韩国饶技术一面世,日本人就傻眼了。
虽然日本人迅速的反应了过来,并开始全力压制。但是在这短短的几年里,韩国人,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的成长壮大。三星,lg,都是在那一波发展起来的。
也正是这个技术,使得液晶的屏幕,从此可以迅速增长。也正是这个技术,使得后来的台湾,乃至大陆,相继反超日本!
(注1,有些文献上写5代是极限,是不对的。)
————————
只要能够找到这个节点技术,lcd产业弯道超车,就成为了可能。这个价值千亿美元的市场,就可以为晶圆产业,源源不断地进行输血!
这就涉及到lcd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核心工艺。
tft-lcd的生产过程,与半导体晶圆很接近。除了面积稍微大一些,很多技术和工艺都可以通用。而且lcd的精度要求,在这个阶段非常的低,10微米足够!
那么两者之间有何主要不同呢?
液晶显示器,从名字里就可以看出来,里面有了液晶两个字!这就是区别!
在显示器里加液晶的工艺,就是tft-lcd的核心工艺!
————————
液晶技术最开始是在手表和计算器上应用。tft-lcd也是从型液晶,经过接近30年的演化,逐步放大而来的。
tft液晶生产线上(5代之前),液晶的加注方式,与计算器上用的那种液晶显示器,其工艺,并无本质不同。
这个工艺就是毛细灌注法!
毛细灌注法,是在液晶显示器制作完毕(合体,封闭),把显示器至于液晶池(海绵)之上,经由毛细现象,慢慢吸入液晶。
这个方法,在型显示器的制造过程中,是有其道理的。因为这个工艺对周边环境要求比较低。就好像我们拿吸管吸水一样,周边的空气环境质量与它无关。
而早期的液晶显示应用,都是电子类产品,例如手表,计算器。这种工艺,与这种电子类工厂的加工环境也比较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