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好戏开锣
走出了两仪殿,程咬金拍着苏程的肩膀笑道:“没想到你子竟然举荐了薛万彻!”
苏程疑惑道:“有什么问题吗?薛万彻确实是一员能征善战的猛将,荒废在那里也挺可惜的。”
程咬金笑道:“问题倒是没什么问题,老夫就是感慨,薛大傻子也算傻人有傻福,终时来运转了。”
众人笑着朝宫外走去,倒也没提自己原本要举荐谁。
宫门处,长乐公主马车静静的停在那里。
见到苏程出来,璎珞连忙挑起了帘子,露出了长乐公主绝美的面容,只是此刻她明艳的脸上还带着一丝忧色。
“郎君,父皇要派兵攻打高昌国吗?”长乐公主紧张的问道。
苏程点头道:“是啊,陛下已经决定出兵高昌国,任命了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还钦点了一千火枪兵随军出征。”
听到父皇钦点了一千火枪兵随军出征,长乐公主紧张的一颗芳心都快跳了出来。
看着长乐公主紧张到发白的脸,苏程笑道:“别紧张,是让薛仁贵领兵随军出征,我还是留下来练兵。”
长乐公主听了不由长松了一口气,若是父皇真让苏程随军出征,那她立即就掉头入宫去求母后。
“那就好,那就好。”长乐公主连声道,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走吧,回家!”
马车缓缓前行,苏程骑着马在马车旁边。
“郎君知道吗,这次吐蕃的使节里还有一位公主呢,明父皇召见吐蕃的使节,母后也会在宫里召见那位公主,我还没见过异国的公主呢!”长乐公主心情大好,隔着车帘闲道。
“吐蕃还来了个公主?那吐蕃的公主不在吐蕃好好的嫁人生孩子,跑来大唐干什么?”苏程诧异道。
长乐公主也疑惑道:“对哦,她不在吐蕃嫁人相夫教子,怎么跟着使节来到了大唐?”
苏程笑道:“之前吐蕃想要娶大唐的公主和亲,被我给搅和了,如今吐蕃的使节却带着公主来到了大唐,不会还是想和亲吧?”
长乐公主诧异道:“和亲?郎君是,吐蕃想把公主嫁到大唐来?”
苏程笑道:“不然为何吐蕃的使节为何要带着公主来大唐?”
长乐公主点头道:“想想倒还真有可能,可是,郎君还会反对吗?”
苏程哭笑不得道:“我反对什么?她是吐蕃的公主又不是我们大唐的公主,吃饱了撑的我跑去反对!”
听到苏程不反对,长乐公主愈发的觉得这婚事稳了,因为皇帝本来就想和吐蕃联姻啊,虽然她也不太明白为什么。
长乐公主好奇道:“你,父皇会把他指婚给谁?我觉得不可能是太子哥哥,会是青雀哥哥吗?还是吴王?或者齐王?也不知道那位吐蕃公主长的美不美。”
苏程摇头笑道:“我觉得都不太可能。”
长乐公主惊讶的问道:“都不太可能?那郎君觉得会是谁?”
苏程笑吟吟道:“我觉得你可能要多一个妈了!”
长乐公主先是愣住了,因为她没听懂这话是什么意思,但是愣过之后她就领会过来了。
苏程的意思是,那位吐蕃公主要入宫做嫔妃?
长乐公主一开始并没有往这方面想,但是现在经苏程这么一提醒,却觉得真的很有可能。
吐蕃想和大唐和亲为的是什么?
当然是为了稳固和大唐的关系,那当然是将公主送入宫中为妃最容易达到目的。
即便贵如亲王对朝廷的影响也十分有限,更不于亲王妃了。
朝廷,对大唐和吐蕃的关系最有影响力的当然是皇帝了!
长乐公主突然觉得有点不开心,任是谁知道自己父亲突然要纳个的,也会不开心的。
苏程笑道:“你不用担心,那吐蕃公主就算长的美若仙,也影响不到皇后娘娘和陛下的感情。”
其实苏程有句话没,虽然长孙皇后端庄美艳,温婉大方,看起来就是个母仪下的丽人,但也不是个省油的灯。
长乐公主听了不由微微点头,对于父皇和母后的感情她是十分自信的,有时候她甚至觉得她们这些兄弟姐妹们都是多余的。
苏家庄庄外的路上停着一辆朴素的马车,武珝正坐在马车里扒着帘子往外看,远远就看到苏程带着侍卫护送着华丽的马车而来,心里不由有些泛酸。
在苏程大婚之前她就回到了长安城,因为苏程的课程已经停了,她也没有理由也不想继续留在苏家庄。
但是她并没有回国公府,而是回到了之前她和母亲、妹妹一起住过的院。
原本她打算苏程再次开课的时候再来苏家庄,但是长安城里议论纷纷的悬赏让她坐不住了,尤其听苏程从太原王家得到了二十二棵白叠花。
而且坊间都传苏程给太原王家二十二万贯买下那二十二棵白叠花!
武珝听了差点心疼的没喘过气来!
苏程真是个大傻瓜!
没想到王胜男竟然那么黑心!
看到苏程行来,武珝心里既泛酸又委屈,她这为苏程着急呢,苏程却只知道和长乐公主浓情蜜意。
还有长乐公主也是,难道就眼睁睁的看着苏程拿出二十二万贯给太原王家?
一直来到马车附近,苏程才看到马车车帘后面的脸。
“武珝?”
武珝下了马车,问道:“你不会真的给了王胜男二十二万贯吧?”
原来是为了这事,看着武珝那带着几分急色的脸,苏程心里也不由生出了几分感动,笑道:“没有!”
武珝听了不由松了口气,笑道:“我还以为你真傻乎乎的给了王胜男二十二万贯呢!”
长乐公主扑哧一声笑了:“若不是王家大姐坚持不收,郎君就真傻乎乎的给了人家二十二万贯呢。”
听到苏程喊出了武珝的名字,长乐公主就立即撩开了车帘,其实她和武珝也有过几面之缘。
当年老国公还在世的时候,武珝也曾经跟着国公夫人去过立政殿,而且她和武珝也曾经在诗会上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