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穿越言情 > 寒花志简介 > 寒花志最新目录

第二百三十七章 又见故人不似昨·上

    不要买

    也需要从生活美学的概念提取年节文化元素,重新设计并注入情感内涵,使带有温度的创意产品传递出文化认同。

    因此我们决定做这样一本关于年味儿的书,一起找寻曾经的年味,让“年”的文化元素重新走近大众视野,让大众重新感受到年味儿,体会到这种“文化味儿”。

    第一次接触网络是学,学的时候,班主任开了一个班级博客,桨成长的脚步”,在里面发布一些班里的日记故事,并且同班级日记一样,是轮流的。但我那时不会上网,每每轮到我的时候,都是在纸上打好草稿交给爸爸到博客里录入。时候第一次上网,是在计算机课上,老师把网络打开,让我们建立一个自己的博客,我现在连博客的名字都忘记了,更别账号和密码,不过,那是我第一次自己接触互联网。完成作业后的“自由活动”时间,经同学推荐,我登入了摩尔庄园,注册了自己的账号,进入了游戏,随后便深陷其中,那时每放学回家写完作业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网页登陆摩尔庄园。回想自己的网民生涯,其实从最最开始的时候,就一直都在与网络游戏结缘。从摩尔庄园的“启蒙”开始,花仙、赛尔号、奥比岛,在这些游戏玩了一个遍之后,我也就步入了初中,就在学和初中过渡的这个暑假,2010年我注册了我的第一个社交软件——QQ。

    印象最深的就是我趴在电脑前等着一个大叔的咳嗽声。

    QQ的注册契机源于自己半岁的表妹,她告诉了我关于QQ这款聊软件的事,并决定要注册一个,我觉得很新奇,也就追随着她注册了。其实对于当时的我们来,一点一点地将自己的信息填写上去是一个很微妙的感受,似乎自己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QQ注册完成,两个长条形的页面上只有彼茨QQ好友,还要装成朋友很多的样子给好友分组,QQ里一条消息都没有,但是依然坚持要给自己弄一个美美的QQ秀,QQ空间里一条动态都没有,却仍旧坚持把空间装扮弄得很唯美,甚至连自己QQ下拉长条框都要挑一个好看的皮肤。

    上初中的时候还在玩学玩的那些游戏,但是它们已经逐渐满足不了我了,我开始在一些游戏网站玩自己喜欢的游戏,那时不经意点开的很多游戏,现在都成了很火的经典,比如森林冰火人、密室逃脱之类的。同时接触了另外一个与之不同的东西——贴吧,具体一点,各种游戏贴吧。贴吧里面会有很多游戏攻略,关于游戏的提问,还有热爱游戏的人们展示自己的游戏成果。我渐渐开始关注贴吧,翻看那些帖子,我也终于有了对自己这个网民的认识,我是个潜水员,我喜欢潜水。

    直到现在我都是这个习惯,从来没有什么改变,对于自己这种只浏览不点赞不评论的人,我更喜欢用“暗中窥屏”来形容自己。我也分析过自己这种习惯形成的原因,的时候应该是怀着惧怕的心理,毕竟初入互联网,对自己陌生的地方,总会有些胆怯,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存在,这样也不会有人评论自己。但现在的我完全是因为——懒惰!点赞倒还可以,动动手指就可以,评论还要打字,打字的时候还要考虑措辞用语,稍有不慎还要被别人“杠”,基本属于费力不讨好的差事,我懒得打字,懒得苦思冥想措辞,懒得跟别人杠,我永远都是旁观者,坐山观虎斗的那种。我大概就是现下最流行的佛系少女的代表吧。

    前言

    我们最初着手筹备这个选题只是觉得现在的年味变淡已成了普遍现象,人们在城市中忙忙碌碌,过年时回家歇一歇,等年过去又开始忙前忙后,渐渐感觉过年只是回家休息、回家团圆,其余的与双休日也不无差别。这样一来,年味儿越来越淡,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我们总是感慨年味儿变淡了,后来才发现,其实“年”还是那个“年”,变的是过年的方式,不变的是传统亲情、民族精神、美好期盼的文化内涵。过去的除夕夜是“在家守岁”,现在“一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旅行过年也是团圆;过去的拜年是磕头作揖,现在微信视频表达新春祝福的“指尖拜年”更为普遍;过去的压岁钱是捧在手上,现在争抢拼手气红包、口令红包、摇一异包、集五福红包等电子红包不亦乐乎;过去的年夜饭是妈妈在厨房从早忙到晚,现在网络订餐,不用动手就能吃到丰盛的年夜饭。

    了这么多,可大家终究还是怀念那些传统的日子,怀念时候的母亲包的饺子的味道,那种味道是外卖做不出来的,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欣然抑或淡然,人们都盼着过年,盼的是那让人眷恋的年味儿。所以年味儿究竟是种什么味儿?年味儿是琳琅满目的一屋子年货,还是家人团聚时的一顿饺子;是“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的畅谈夜话,还是走亲访友、你来我往的相互惦念;是倒贴的“福”字、红彤彤的对联,还是舞龙舞狮的喜庆热闹……年味儿,就是文化味儿,过年中的一切言行,充满了文化因素的仪式感,也正是有了赓续绵延的文化,春节才穿越几千年风雨走到今,始终没有褪色。

    在这里不得不提年味儿变淡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便是物质方面获得了极大满足,我们把每一都活成了原来过年的样子。可物质从来不是“年”的重点,“年”更是一个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很长一段时间,物质期待得以实现后的满足感过于深刻,让人们忽视了一副的春联、一场过年的大戏带来的幸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