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15章:曹叡之痛
随着一批批新兵的补充,魏国军队不只是在数量上和后备上占据优势。
在质量上也越来越接近诸葛亮亲自调教的蜀军。
不过,北伐面对的主要敌人却并不是司马懿。
诸葛亮的一系列北伐中,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在和曹真的鏖战。
街亭之战,演义中为了凸显司马懿,所以就淡化了曹真和张合的作用。
但是,事实上,司马懿却并没有参加这场战争。
整个魏蜀对垒的过程中曹真和诸葛亮的对决是主要内容。
连续几个来回都算是互有胜负。
直到曹真病死之后司马懿才成为了魏国在西面的主帅。
但是,初登帅位的司马懿并不以国家为重,借诸葛亮之手害死了张合。
并以张合的死告诫其他魏将应当以逸待劳,坚守不出。
自然,这个坚守不出虽然看起来很没有水平,却成功的拖死了诸葛亮。
很明显,司马懿不会比诸葛亮聪明,但是又确实是压死诸葛亮的最后一根稻草。
毕竟,诸葛亮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前后也确实干掉了不少性格迥异的人。
但是,人并没有无限的精力,殚精竭虑并不一定会有想要的结果。
所以,从魏蜀的一系列战争来说,司马懿成了最终的受益者。
毕竟,曹氏和夏侯氏的所有能征善战的将军都在和诸葛亮,陆逊的一系列对垒中樯橹灰飞烟灭了。
剩下的军功卓著的老将军张合也被司马懿假诸葛亮之手死得不明不白。
随着老兵渐渐凋零,战将在外,整个魏国内部也逐渐的发生着变化。
一代新人换旧人,在这一系列事情发生的时候,在洛阳推行新政的司马氏兄弟则成为了士族的领袖。
由于新政的骄人政绩,钟会邓艾等魏国青年才俊都成为了司马懿的门生。
老资格的人中只有杨阜陈群依然活跃在朝廷不停的提出建议。
所以,曹叡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忧虑。
因为,虽然国家越来越富强,但是皇族中却再没有什么突出的人才,甚至曹操曹丕时代的重臣也一一凋零。
唯一后事评价有点才能的夏侯玄又不那么对胃口。
作为骄傲的君主,曹叡自然不会勉强自己的体验来重用夏侯玄。
于是,左顾右盼后,曹叡发现身边没有其他人能分担压力,只剩下一个司马懿。
自然,越是这样,就越让曹叡感到不安。
毕竟,张合之死别人可能不清楚,但是曹叡却是看得一清二楚。
但是,这个时候,却不能治司马懿的罪。
毕竟,钟会邓艾等人还年轻,朝廷的正常运转和屯田的继续推行都离不开司马懿司马孚兄弟强大的执行力。
在这个过程中,三个儿子的接连早夭则更是让曹叡感到痛苦。
于是,到了后面的这些日子自然就开始大兴土木新建宫殿了。
毕竟,在古代,这种连续早夭的情况确实是很让人痛苦的事情。
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所以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长期无子的曹叡就开始找风水宝地来大兴土木。
杨阜虽然还是经常劝诫,曹叡却再不听从。
于是,杨阜郁郁不得志辞官病死,与此同时,十几年改革的压力加上没有孩子的打击也逐渐的拖垮了曹叡的身子。
因为,在改革中,这些烂泥扶不上墙的宗族成了最大的反对势力,面对这些反对改革的宗族,司马懿不能也不敢直接操作,所以曹叡都只能自己去抵抗压力。
但是,整个过程是很艰难的。
毕竟,随着享乐主义的盛行,宗族只中似乎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分忧。
自然,对于没有经历过艰辛的曹氏夏侯氏后代们曹叡也和诸葛亮一样殚精竭虑。
但是,曹真死后最终也没能再出现可以分忧的人。
于是,在反复的“矮子中拔高子”的思考中曹叡最终只好选择了让曹真的儿子来站台。
毕竟,长期的改革压力和面对蜀国吴国的两线作战已经让曹叡的身体接近极限了。
如果再不做出选择,那么时间就会自动做出选择。
而时间自动做出的选择,往往比主动的选择更加令人痛苦。
而曹真一直是曹叡最为信任的人,所以,思索再三,曹爽就成了最佳的选择。
于是,曹爽就算是站上魏国的顶尖舞台了。
众所周知,正是这一番操作导致了魏国时代的结束。
不过,曹叡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了,虽然夏侯玄从现在的历史评价来说是个人才。
但是,在曹叡眼中却和其他平庸的曹氏宗族没有区别,此外曹植则早已经先走一步。
看着逐渐凋零的宗族,曹叡不甘的闭上了眼睛。
毕竟,这一生作为改革者,曹叡让魏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强大的提高。
不过,高强度的工作却严重的透支了曹叡的一切。
终于,到了接近终点的时候,环顾四周,最终却没能找到一个真正合适的继任者。
一旁的司马懿虽然在手中是最锋利的一把剑,但是,手中却没有其他的剑可以用。之前虽然也曾有过其他的宝剑,但是都已经锈蚀破碎。
自然,曹叡明白,一旦自己就这么闭上眼睛,这样一把无比锋利的剑很可能就不再受人控制了。
这么一来,即使任命了曹爽为顾命大臣,曹叡也觉得非常不保险。毕竟,曹爽长期以来的表现也最多就能打个50分。但是,这个时候已然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只能死马当活马医。
曹叡很后悔为什么之前没有注意身体,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到了这个时候再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了。
所以,即使曹叡走得很不甘心,但是却也没有办法。
虽然有心要毁灭司马懿这把可能失控的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曹叡发现自己不能毁了这把剑。
因为,这是大魏仅存的一把剑,连曹叡自己都不敢离开这样一把利剑。
曹叡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样一把利剑整个魏国会如何。
自然,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
曹叡死后,魏国的国君也就和汉献帝的日子差不多了。
由于有宗族的支持,所以曹爽的势力看起来很强大,连司马懿都选择暂避锋芒装病不出。
于是,得意忘形的曹爽就站在舞台中央开始了各种滑稽的表演,时间一久,甚至都有了想取代皇位的想法。
毕竟,随着司马懿的养病,朝堂之上已经无人敢在曹爽面前大声说话。
日子太好过了,曹爽终于全然忘记了曹叡的交代,也没有好好的培养曹叡的接班人曹芳。
自然,最终膨胀的曹爽也迎来了轻敌的代价。
司马懿绝地反击关掉了洛阳的城门。
其实,这对于司马懿来说也是一个险招。
毕竟,手中没有兵权,控制洛阳已然是司马懿这个时候的极限。
虽然实权人物邓艾等人是司马懿的门生,但是控制洛阳这样一个事情其实性质是非常恶劣的。
大部分人其实是不太可能支持司马懿的这番举动的。
即使已经到了最坏的情况,曹爽如果发出勤王的命令,整个洛阳依然会被围个几层,而司马懿也将死无葬身之地。
但是,长期“无敌”的富贵生活完全摧残了曹爽的生存本能。。
曹爽并不知道,兵权是自己最后的保障。
在司马懿的允诺下曹爽就轻易放弃了最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