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玄幻仙侠 > 化宋简介 > 化宋最新目录

正文 化宋 第270节

    近万民夫的每日消耗的米粮、材料,都是一个天文数字,也就大宋的国库能勉强支应。

    不到四个月,外墙的轮廓便初见雏形。

    金军的攻势却渐渐减缓了,不是他们心善,而是室韦蒙兀部已经开始发力,浑河、地鲁河、混同江等金国腹地,都被攻下了不少的城寨,那是金国核心,完颜需要大量兵力应对这些骚扰。

    自然也就无力应对这个数百里外的长途奔袭。

    金国之中如今也分成两派,一派觉得应该带兵深入草原,剿灭合不勒,另外一派觉得应该联合拉拢室韦部,不能再让他与大宋结盟。

    可话是这么说,要怎么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几年来,金国的国库空得都能跑耗子,想拉拢的室韦部,却拿不出一点好处,这怎么能让人相信他们的诚意呢?

    至于剿灭合不勒,那也不现实,合不勒兵强马壮,以前金国强大时,还能带上几万大军一次性剿灭,可如今金国便是掏空家底,能聚集起来兵马也不过是两万多人——许多附庸部族,对女真王族征召十分抗拒,已经出现了四五十老汉充数入军的事情。

    完颜宗干对些十分忧虑,他是去过大宋的人,当然也能看出大宋一心困死金国的毒辣计策,可知道又如何,他也阻挡不了大宋的蚕食,只能夜夜忧虑,大把大把地掉头发。

    终于,到六月时,金国内部统一了共识,准备在冬季来临后,大规模出兵,杀人焚城,绝对不能让宋国在通州筑城。

    选择冬天出兵一是因为金国将士熟悉东北严寒,而大宋却不熟悉,二是到了冬季,辽河封冻,拖船被禁,辽东想给岳飞部补给,只能依靠雪橇等物,那么,岳飞部必然会在入冬之前大量囤积粮草煤块。

    只要能烧毁这些粮草,岳飞部不想冻死在寒风中,便必然会退兵。

    再者,金国也需要几个月时间准备,召集兵马,把合不勒夺走的金国城寨夺回。

    ……

    北方消息来得十分缓慢而滞后,赵士程收到岳飞部的消息,往往都是半个月之后了。

    但只要想想,在没有电报网络的时代,消息要从万里之外吉林传回河南,却只是花半个月时间,已经是很快了。

    王洋便是负责此次战役的打款人,如今,他正带着妻儿守在汴京城的一处码头,目光放空,看着河岸边连绵不绝的船只。

    因为辽东、燕京的泥灰被朝廷大量征收,这两地黑市里的泥灰价格爆涨,带动了东京城建筑材料价格的普遍上涨,为此,工部抱怨了几次,希望官家能压制一下建筑市场的无序上涨,被官家安慰几句后,忽悠走了。

    相比于战火弥漫的东京道,大宋国内一如既往地安稳、繁荣。大部分地区的财政都交出了让人满意的答卷,经济已经连续十年都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

    没有天灾、没有战火,没有了繁重的丁役和人头税,十年来,大量人口上涨,荆湖北路大量土地开垦而出,岭南的甘蔗园、茶园建得如火如荼,还有大量人口前去夷州、南洋种植油棕。

    做为世界上光能转换最强悍的作物,热量是同等重量小麦的三倍——虽然王洋并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他还是十分喜欢油棕,因为提供了大量廉价油脂,补充了粮食缺口的同时,也把财政的报表涨得极其好看。

    因为盐路的松动,海边的咸鱼、海货,大量进入内陆省份,这些税收也是要进入财政报表的。

    宽松的食物供应也支持了大量工坊人口,让粮价维持在他们养家糊口安全线上,全心全意地工作,产出的货物便又是一个税收来源。

    以前大宋的主要是海贸、盐铁酒专卖、农税,而如今,税源的扩大让大宋上下深深体会到了有钱的快乐,疆土的开拓则让那些候补的官员有了盼头。

    如今的大宋,常常让经历过哲宗、荒宗年月的王洋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

    一转眼的时间,大宋变得如此昌盛,不但夺回西夏、幽云之地,解决了冗官、冗费、冗军,还重建了一支强军,税收连年上涨,各地几乎所有官员的考评都是上等……

    就在他思考之时,一艘在船头用白漆写着“淮航甲零二”、冒着浓烟的拖船行进了汴河河道上,它身后铁链拖曳着十艘客船,缓缓靠岸。

    王洋立刻招呼妻儿迎接。

    一名头发花白,身形瘦削,看着六十来岁的老者缓缓从一艘客船上走下,身后家丁正吆喝着人仆人将船中的行李挑出,而岸上,王洋和妻儿已经等候许久,见状急忙迎上前去。

    “父亲安好!”王洋上前给父亲行礼请安,请他上马车。

    王资深微笑着应了一声,目光便落在小孙儿身上,抱着小孙儿便与儿子一起上了马车。

    路上,父子两寒暄几句身体,王资深便有些含蓄地问道:“符渤,你看老父我今年又是上等考评,能否入官家眼呢?”

    王洋踌躇了一下:“今年考评甲上的知州二十六位,您排在第四十六位,怕是,不太容易。”

    王资深看着儿子小心的模样,不由感慨道:“明明,当年是老父我先遇到官家……”

    当年官家在密州种蜡树时,就是他在当密州知州,可惜随后便被调走,白白让宗泽捡了桃子,如今儿子的官位都远在他之上了,他这老父亲还在各个知州里浮沉。

    都是知州,如今宗泽已经参知政事,后来知州张叔夜也已经入阁。

    早知如此,当年便是辞官不做,也该留在密州啊!

    逆子误我!

    王洋陪笑着在四轮马车里给父亲倒了杯茶,提起这是宫里赐的,想把话题敷衍过去。

    做为大师兄,当年他哪敢把师尊的事情说给父亲听啊。

    “您年纪也大了,不如就留在京城,我看那太学学正便不错……”

    “为父尚不欲留下养老,”王资深看了儿子一眼,“官家在位时,这知州当得痛快,我也当了不了几任了,不可错过了。”

    “哦,爹您又做了什么利民之事?”王洋很有眼色地当了捧哏。

    “这倒也没有几件……”王资深摸着胡须,微笑着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他上次去的是淮南东路,做海州的知州,在当地修筑海堤,设立港口,开垦新田地,因为杂税少,许多农户都有了空闲,愿意养些鸡鸭猪牛,这吃得好了,许多孩子便能健康长大,他手下的丁户便多了。

    “所以您其实不需要做什么,”王洋感慨道,“只不胡乱折腾,必然能拿上等考评,这样的天下,若能还只能拿‘中评’甚至‘下评’,必然是干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

    被点评为没做什么的王老爹冷冷地瞪了儿子一眼,决定今天一天都不要再和儿子说一句话了。

    “对了,听说封国之事,已经在商讨了?”看公公和丈夫似乎冷场了,薛氏急忙找了个话题。

    王洋点点头:“是的,官家准备封八弟士梓为南海王,封国就藩,如今已经私下放下传言,若是有官员愿意追随南海王就藩,能去封国为相。”

    “虽是为相,但听说那治地狭小且偏远,”薛氏摇头道,“怕是没有几人愿意随南海王南下。”

    “怎会没有,”王洋微笑道,“官家有意让南海王的国相,将来做为固定的参知政事之一,那可是一条通天之道。”

    参知政事可是大宋的顶级的文官,入阁之臣,官家的意思是,要有领导群里必须有一个要有治理南洋的经验。

    “符渤!”王资深忍不住按住儿子的手,目光炯炯,“这追随南海王之事,你看为父如何?”

    第368章 喜迎

    随着通州新城的修筑, 沿途大量河船载着民夫与物资在辽河上来回。

    在辽阳城之北,有一州治名为沈州,辽国在统治渤海国时, 于东京道筑了许多城池,用以监视草原诸部, 沈州就是其中之一。

    沈州州城位于辽河之北, 所以又称之为沈阳城。

    但是因为战乱,这里的大部分人都已经逃往辽阳,辽河之北的许多城池都因此荒废了, 不过,随着辽泽易开垦的土地都被开垦完毕, 辽东的城的居民们便渐渐顺着辽河往上开垦。如今已这座荒废的城池周围的土地已经被重新开垦,城中也已有了人气。

    辽东在修筑通州城时,在沈州亦设了粮库用于中转,一是节约运输途中的损失, 二是预防通州的粮草在战乱中被损毁, 可以及时调运。

    ……

    九月中旬,正是辽东水稻收获的时节。

    金色的稻穗绵延到天边,收割稻米的农夫们唱着民歌, 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从二十年前有在辽东开垦,到如今数万顷的土地的变成沃土, 他们花了整整一代人, 当初的年轻人已经儿女成群,当年的中年人如今也是满头白发。

    他们已经在这里安身立命, 一个又一个的城镇像是雨后春笋一样出现。

    秋风萧瑟, 梁红玉一身戎装, 带着一队骑兵来到了辽泽城附近的王子镇, 如今这已经是辽泽城附近百里规模最大的城镇了。

    她不由得有些感慨,从最开始那两年,这里只是路边草市,随后两年,变成了到每月两次的集市所在。

    再过一年,便有那么几个茶水铺子出现在被踩平的路口,再到后来,就有了横七竖八不少宅子,再再后来,大宋的那些个王子王孙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开设书院画院,这里便渐渐成了辽东的文教之地。

    她走到镇上典吏之处,拿出了辽东的调令,要从镇上的府库里直接调运一万石大米。

    这些大米会被她看守着,运到前线。

    验证文书手续、安排送货都需要一点时间,梁红玉便在门外等着。

    而这时,还有络绎不绝的农人们推着板车,送来稻谷,进入其中缴纳粮税。

    “梁将军!”有熟悉的农夫看到她,热情地和她打着招呼,“又来运粮了?”

    梁红玉微笑了一下,没有回答。

    “梁将军,咱们这些粮税都是拿去打金人了吧?”又有一名农夫热情道,“那我可要多交两斗!”

    梁红玉笑了笑,依旧没有回答。

    “梁将军,咱能去你手下当兵么?”一名年轻人鼓起勇气,坚定地问。

    梁红玉笑了笑:“我只是一名偏将,你要参军,当去常胜军报名才是。”

    那年轻人涨红了脸:“我身高差了两分,进不了常胜军……”

    梁红玉微笑有一点点僵:“这,只要能举一百斤,也能入军。”

    年轻人脸更红了:“这、也要差上那么十来斤。”

    梁红玉奇怪道:“兵战凶危,你这又是何必?”

    年轻人小声道:“家中老父想去参军,说是要报陈使相的大恩,要去参军,如今辽东一户只许报一人,若我去了,他便去不了了!”

    “孝心可嘉,”梁红玉赞道,“你是哪里人?”

    “我生在咸平,就是辽阳城北边的地方,离通州不远,”年轻人腼腆地抓了抓头发,“那时候辽国还在呢,咸州失守,爹爹带着一家人逃难到此。当时家中爷爷尚在,辽国不给救济,陈使相当时调用了军粮,和我们同吃稀粥,才熬过去。”

    “阿爷当时入了军中,还给使相献了一张羊毛披风,使相只用私印盖了一下,以示收下了,”年轻人有些激动地比划了一下,“那披风还在家里供着呢。”

    梁红玉很欣赏他的一腔热诚,但还是拒绝了他。

    年轻人失落极了。

    而这时,粮食民夫都已经通过调动,她便站起身,要去亲自盯着。

    辽东要取金国的事情,在这里极得民心。

    这些年,辽东百姓最大的敌人就是金国,女真部族常常小股南下掠劫,辽东百姓深受其害,不得不结坞堡、设乡军,这些都是要耽误大量农时的事情。

    梁红玉就是靠着带领乡军抗击金军而成名,以一女子之身成为常胜军中唯一的女将。

    可惜这次筑城,主力是岳飞部。

    但,没关系,等筑城之后,宋金必然还有一战。

    若是她能在灭金的途中立下大功,便能洗刷父兄的罪责,恢复梁家的荣誉。

    ……

    东京城,赵士程正在设宴。

    这是他为弟弟赵士梓准备的饯行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