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分卷阅读27
亲政?”
顾长龄含笑点头:“太后确有此意。”
“太后真是个果决聪慧的女人,”杨氏感慨道,“能遇到她,也是陛下之幸。”
顾长龄笑眯眯道:“夫人言之有理,不过太后能选中陛下,也是她之幸。”如果过继来一个扶不上墙的烂泥,太后可有得头疼。
“皇上提前亲政,也就代表着他的婚事也要提前开始准备了,”杨氏叹口气,“这下京城可真要热闹起来。”说到这,她忍不住看向女儿,“久久,近来你进宫可遇到过陛下?”
“我平日进宫也只是去太后那里坐坐,并不常遇到圣人,”顾如玖摇头,“距离上次见到圣人,应该有四五个月了。”
杨氏闻言点头,沉思半晌后道:“前几日定国公夫人邀请我明日去她家吃茶,你也随我一道去吧。”
顾如玖愣了愣,不就是诗书世家杨家吗?
看不出母亲是什么意思,她只好乖乖点头。
顾长龄看了看发妻与女儿,笑呵呵的没有说话。
康泉宫中,周太后看着晋鞅第三次扭头看门口,不动声色的喝了一口茶。
“母后,听说顾师妹今日要进宫来给你问安,怎么都快午时了,也不见她过来?”晋鞅捻起一块桃蕊糕,“她素来喜欢这类的糕点,不来吃真是可惜了。”
“昨夜下了一宿的雨,我担心湿气太重,对她身子不好,就让她在家里歇着了,”周太后目光扫过那盘几乎没有动过的桃蕊糕,“皇上平日不是也喜欢这个,怎么今日动也未动?”
晋鞅笑着答道:“方才过来时,用了半碟绿豆糕,所以这会儿并不饿。”
周太后点了点头,母子二人便话话题转到了别处。
在晋鞅快要离开的时候,周太后突然道:“今日不让久久进宫,也算是件好事。”
晋鞅疑惑的看向她。
“据说定国公夫人今日在府中办茶会,她家的家风好,人口简单,长子文武双全,品格端正……”说到这,周太后停顿了一下,“听说这位国公夫人也甚是喜欢久久,此次茶会定会邀请她,所以我才说是件好事。”
晋鞅微怔,捏着桃蕊糕的手顿住,随后道:“也不知道杨家人是否真如传言中那般好,有些世家的美名往往是名不副实的。”
周太后目光落在他膝盖上的桃蕊糕碎屑上,垂下眼帘。
桃蕊糕向来松软,吃的时候最考验人的礼仪姿态,因为但凡在拿的时候捏得重一点,它都会碎散开来。
第23章 成长
京城杨家,与顾如玖母亲的母族杨氏虽都姓杨,但却不同支同脉,并没有多少关系。
此杨家于前朝发迹,虽没有司马家李家显赫,但却足够清贵。他们家出过三任丞相,两任皇后,各地封疆大吏更是无数,近二三十年虽然开始低调起来,但是冲着杨家的底蕴以及他家在读书人中的美誉,也无人敢在他们家面前放肆。
顾家祖上与杨家并无多少交情,近几年因为杨国公十分推崇顾长龄的书法,两家才走得近了些。
说杨太太有多喜欢顾如玖也不尽然,但是她对顾家的善意却很明显。自从顾如玖跟随母亲出现在杨家内院之后,杨太太便不住的夸赞顾如玖,恨不得把她夸成一朵珍惜绝世的花儿。
“小女粗鄙,哪里值得国公夫人如此夸赞。”面对杨太太的善意,杨氏显得不惊不喜,从容的顺势夸赞几句杨家的姑娘,也算得上是气氛融洽。
坐在杨氏身边扮演装饰品的顾如玖注意到对面的杨家姑娘在看自己,于是抬头朝对方笑了笑,杨姑娘也抿着嘴回以一笑。笑起来的样子就如清晨初放的青莲,既美又清纯。
注意到两个小辈之间的小动作,杨太太笑道:“时辰正好,不如诸位与我一同在园子里逛一逛,也算是附庸风雅一场。”
在座诸人笑着应是,也有人鼓掌附和道:“早就听闻国公府上的园子景致乃是一绝,若贵府的园子自算得上是附庸风雅,那我家的那园子,只能叫俗不可耐了。”
此话引得诸位女眷笑了起来,顾如玖好奇的看了眼说话的那个女子,对方衣着明艳,是个年轻妇人。年纪轻轻,能在这种场合下大声笑言,不知道是哪家的。
待大家没怎么注意时,杨氏在她耳边轻声道:“方才那个说话的女子,你可瞧见了?”
顾如玖点头。
“她是张丞相家的闺女,前些日子嫁给了孙家大郎,”提到张丞相这位朝廷新贵,杨氏语气有些淡漠,“张丞相虽是个能干人,不过他家闺女,越轻浮了些。”
顾如玖哑然,原来孙家大郎竟娶了个新贵家的闺女?她忍不住又多瞧了那位嫁入孙家的张氏一眼,因为对方衣着过于华丽,所以坐在一堆女眷中,格外的显眼。但明显可以看出,虽然她极力想在众人中表现,但始终有些格格不入。
听闻张丞相的发妻极为泼辣,因出身不好,并不爱与京中女眷来往,连带着家中的姑娘,也从未打进世家贵女们的圈子。
“跟几个小辈玩去,”杨氏朝不远处笑了笑,那里站着好几个未出阁的世家姑娘,“跟在我身边有什么意思。”
“那我就不打扰母亲兴致了,”顾如玖笑眯眯的对杨氏福了福,才拎着裙角朝几个年轻姑娘们站的地方走去。
杨太太看着她远去的背影,满意的点了点头。款步姗姗,回身举步,恰似柳摇花笑润初妍。顾家的这位姑娘好姿态,好气度。
越看越欢喜,杨太太忍不住道:“顾夫人真会教养女儿,我看你家二姑娘,喜得跟自家丫头似的,可仔细一想,我家那丫头与二姑娘比起来,就跟烧火丫头似的。”
杨氏刚谦虚几句,旁边就有人笑着上前打趣,把两家姑娘都捧了一遍。在座诸位女眷,都是心如明镜的人物,哪会看不出杨太太的心思。只是看杨氏的模样,似乎对国公府这桩联姻的心思有些不冷不热。
于是有好事者就想到京城双杨的过往恩怨了,京城有两个杨家,一个乃是二流头等清贵诗书世家,一个乃是三流中等靠军功发家的杨氏一族。
两家人虽然都姓杨,可不是一个祖宗下来的,所以势弱的那家难免要听些闲言碎语。
大家见杨氏态度不温不火,忍不住在心底怀疑,难道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杨氏不愿意把女儿嫁到杨国公府上?
大家心里虽然好奇,但也没有谁表现在脸上,只有孙张氏好奇的多看了正与闺阁女子闲聊的顾如玖几眼,不过是个十三四岁的黄毛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