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穿越言情 > 在古代搞事的日子简介 > 在古代搞事的日子最新目录

第816章 昊康大帝

    ,

    大晋长乐十年八月二十九,晋武帝禅位于太子魏芃,魏芃登基为帝,帝号昊康,年号端宁,这一年就是端宁元年。尊晋武帝为太上皇,沐皇后为皇太后,晋武帝放政,不再干预政事;册封贺兰雪为中宫皇后,执掌凤印大宝;皇长子仍为晋王,皇次子玉帆为睿王,皇三子玉柏为涵王,皇长女长乐公主,次女长安公主。

    同时,封安国公杨九林为镇北王,长子君初为世子,赏食邑千户。沐子戈为顺宁伯、苏楠为燕宁伯、陈风亭为靖宁伯、刘怀钰为清宁伯、各赏食邑五百户;那些在这些年跟随贺兰雪、杨九林、魏俊楼等人南征北战的都依功劳赏赐的爵位,加封了官职。

    其实这些晋武帝一早就有打算,想着既然要禅位给儿子,那这个好人不如让他来做。

    魏芃又在这些年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中,依据考评和才干,提拔了一批年轻官员,分管各部要务。他一向厌憎御史们,可是这个位置还不能不设,想到王运靖是个直脾气刚硬的,便将此人放在御史台,同时下旨,御史弹劾百官若再有捕风捉影、臆断猜测者,一经查实革职查办,依轻重判处,重可斩首流放。这就是告诉大家,你们这些人,监察百官可以,别没事瞎搞,老子不听。

    大赦天下,除杀人重罪外,原判斩刑的,重新核准,能改判流放的,就不必处死,原刑狱在三年以内的,均可减刑。

    又因太皇太后今年八十大寿,朝廷将为太皇太后庆寿,全国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可得银百两,绢一匹,这一匹绢据说是皇后娘家进贡朝廷的。

    随后几年,魏芃和他年青的团队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不断推行新政。

    端宁二年,魏芃下旨广开言路,吸纳民间有识之士,如今大晋立国已久,朝中官员大多为世家相传,虽然每三年会有一次科考,但寒门学子能入仕的还是少数,加上这些年开疆拓土,官员是有,但能登阁入相的还是太少,魏芃听蓉兰雪的建议,广纳布衣,一经考证确有实才的,直接破格录用,逐步打破四品以上官员多被官宦世家垄断的趋势。

    如今天下太平,杨九林向魏芃进言,可削减军队,修改兵役制度,以漠南的户兵制度为依据,先在中原等地开始试行后,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偏僻边疆没有裁军,其他各郡州府的军队都大幅削减。

    如此一来,这些青壮男丁退还农耕,全国的农业又大大的发展起来。

    时任户部侍郎的连瑞兴又进谏魏芃,重新修正户籍,清查全国人口和土地,登记在册,禁止私开土地、侵占良田的,重新修订立法,以加强中央集权对土地的管控。

    这是大晋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普查,前两次一次是在太祖建国之初,一次是六十年前高宗皇帝时期。这次人口土地清查一方面也是因为这十年来,将东燕、西梁、大理、北狄以南统一到大晋,人口和土地数量也是由当地的官员依照旧历,稍加统计上报的,准确性大打折扣,加上晋武帝时期鼓励开荒,国家现有的耕地已经比惠文帝时大大增加,如果土地被非法侵占,那必然影响国家的税收和储备,长久也会伤害百姓种田的热情和生计。

    魏芃让小舅子与户部并内阁官员订出实施细则,这次人口和土地的普查足足用时八个月,至端宁四年时,大晋的人口已经达到六千万,耕地面积五亿八千万亩,是大晋开国以来的最高值。

    在这次普查中,御史们还清理了一批巨贪、大贪,基于此,魏芃又着六部和内阁大臣们修订了大晋律法,刑罚也两极化,对官员贪污处置的门槛提高,刑罚加重,轻则获罪入狱,重则流放斩首抄家,并且因此法办了几个贪官,震慑了朝中官员。

    对死刑的核准也重新修正,人死不能复生,能为避免量刑过重的、冤假错案的、所有死刑都要经三级核对,四品以上官员死罪更是要直达天听,由天子和内阁裁定,同时,将如流放、灭族之类的也都做了修改,如此一来,端宁年间的刑罚可以说是大晋有史以来最人性化的阶段,犯罪率却降低许多,无他,端宁年间大晋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魏芃还令人制定的新的商贸制度,鼓励手工制作、丝绸纺织、民间贸易,同时,还鼓励农耕桑蚕,增加了贸易税收,降低了农民的赋税,这样也保护了国家的农业不受影响。由于惠文帝和晋武帝年间平定的四方,也造成边疆及燕州、梁州、北疆等地人口锐减,晋武帝虽然制定了奖励生育的政策,但人口增长到底是个缓慢的过程,他又在原有基础上加了调整,到端宁十五年的时候,大晋人口户数已经过三千万,人口一亿八千万。

    在对外方面,大晋国力日益强大,引得诸国来朝,早年谢梓亭带着官商的队伍走过的贸易路线,成了西域以外诸国往来大晋的通路,经济、文化通过这道路线进行交流,京城俨然成了当时的文化经济中心,有些外国人便在大晋定居,学习大晋的文化,其中也有着书立传的,书被印刷刊发流至欧罗巴等更远的地方。

    后来西方国主派使臣来大晋递交国书,以结盟国,开通更远的通商之路,当然通商的同时,更多的是文化交流。这个时候,语言就成了问题,于是贺兰雪让谢梓亭在波斯等国寻找通译,在京城开设了译书学堂,专门教习各国的语言文字。她本身也懂一些,这也就方便了许多,因为如今基本上已无战事,和平年代开始重文轻武,京城那些新兴的纨绔中,也有如涵王之流给爹妈严格管教的,便有些去学习外语,既然皇上宠爱的小儿子都去学了,其他大臣的孩子没理由落后,于是京城又掀起学习外语的热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