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百姓何辜?
夏水共长天一色,似和天空远远相接,蓝了天空,碧了江河。
落霞与孤鹜齐飞,被烈日蒸烤的宛城终于是迎来了夜幕的繁华。
李府掌灯了。
门庭上挂着时下最流行的灯笼,门框、人脸、地面……都陷入了赤红的一片。
灯火至,人未散。
且自白日里进了李府后,包括刘秀在内就没迈出过李家宅院。包括大兄刘演,好友李通在内,共计十七人具体谋划了两日后的宛城起事之举。
让刘秀放心的是,大兄刘演他们准备的尚是重充分,没有像他来时路上思考的那么“莽”。
采用的是“里应外合”之战术,竟和绿林军、赤眉军这两处最强的起事军有些关联。毫无疑问,所谓的“外合”便是这两部,“里应”则是由兄长刘演及其结交的豪杰掌握的千余人马,于宛城内偷袭四处城门。
他们的目标赫然是要拿下宛城!
可能连常安也不会想到他们拥有这个野心。
“宛城内有矿藏,有工坊,可制作铠甲武器箭矢。另有平粮仓的数座粮仓,足够我等起义将士食用数月。
且在拿下宛城这个交通枢纽后,也就意味着南阳郡将直接暴露在我们的视线直下。沿水路和陆路均可直取其他乡邑。
到是宛城的守备军有些麻烦,不过这多月来,我们已经找到了他们的破绽。于城外的营地太靠近山林,完全可以在夜半用山火吸引之,而后从旁攻之。”
计策说得上是中规中矩,当然问题也不少。比如让这一千人怎么混入城是个问题,好在此事大兄刘演等人在一月之前就已安排,每日都是持着正规验传的男子几十个,入城后藏入如同李府等一样的高门大院之内。
……
总体概括起来,今日的讨论会,更像是一场查漏补缺的议事之会。可见刘演等人表面虽粗鲁,但心还是蛮细致的。
于这大半日的讨论中,刘秀多是以倾听者的身份立于一旁,但若发现问题,每有发言,都会醒悟他人。
等到日落黄昏过去,宛城陷入黑暗的怀抱时,这场辩论会才渐渐散去。
有刘演至交好友,一名叫陈渠的中年男子忍不住赞道:“伯生之弟竟如此稳重,没有话语,都说与关键之处,又待人有礼。陈某观之,其有汉高祖之风。”
陈渠是南阳豪族陈氏的重要子弟,今日的宛城举事,当然离不开陈氏的支持,其下有仆奴数百,可以说是起义军的重要力量。
平日里,陈渠是以刘演团伙中的军师自居,很少夸赞人的。
季弟能得陈渠这么说,只能说是得到了陈渠的认可,这对刘演而言,也是脸上有光。他望着季弟刘秀和李通离开房门的身影,突然想到了什么,既而对着一旁的陈渠笑道:“能得介良的夸赞,实属不易。攻打城北之门的甲士,尚差一人统领,且我季弟正巧与李通相熟,不若交给我这季弟如何?”
“如此甚好!”陈渠略一思考也就同意了下来。
城北是为迎接支援的赤眉军小队而准备的,虽说接着上次的说服机会,得到了赤眉军和绿林军的支持,但一想到要付出的代价,陈渠只觉嘴里有些发苦。
“但这天下大势,若我这些人不联合,又怎么夺得最后的胜利呢?当先的目标,以覆灭莽新为主,至于最后称帝,谁又能说得清?”
而当日陈渠之所以选择和刘演交好,并帮之成事,其实也是看中了刘演刘氏这个身份。
莽新打压他们这些豪强,即有机会奋起反抗,又怎能不抓住?
“显然,刘演的这位季弟,比之刘演更有权略。”第一次见到刘秀,陈渠的心中就默默下定了这个结论,且刘秀有礼有节的模样,为他留下了不少好感。
院中。
因刚融入大兄刘演的这个圈子,会议结束后,刘秀知道那几人可能还有事商议,索性很自觉的离开了屋子。
李通紧随其后。
于月光下,两人束手而立,倾听着院外的梆子声,还有邻舍的孩童的吵闹。
两人均很有默契的同时叹了口气。
李通开口道:“文叔,你以为我等可成事否?”
不知为何,一旁的刘秀竟听出了好友语调中隐有的失落之意,莫不是看好?记得白日相逢时,友虽对其堂弟的隐瞒有些埋怨,但心智还是挺高,怎么过了几个时辰,就变成了这般模样?
转念一想,刘秀随即明白了其中原因,很可能是自己于之前找出计划中的破绽,打击了这位好友的自信心。
他哑然失笑道:“次元你不会是听了我下午之言,才变得垂头丧气的吧?
说实话,我的那些提问,也只是指出了我方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比如像那赤眉军,绿林军,以及邯郸军能否及时前来相助的问题。但若细细想来,既然这几方面答应了我们,断然不可能失期,这可是一月之前就互相通报了。至于想什么办法,就是他们的事了。
荆州之南和幽州都被他们吃空了,率领这数十万张嘴,又窥探我南阳的物资,又想不出力,哪有这么好的事?
再言之宛城落入我等手里,其他势力会不会趁机瓜分占领这个问题。次元可要记得,这南阳本是谁的根基之地,南阳人又会向着谁?
……
所以说,我下午之问,都问的是我方的最坏结果,别人应该比我们还急才是!”
李通经过刘秀这么一开解,心情顿时变得开朗了些,他转而问道:“那文叔方才为何叹息?”
灯笼光芒的照射下,刘秀的脸上显露着与年纪不符的深思,他指着头顶的天空:“不可否认的是,莽新却有作为。让大漠无祸患,西域无战事。
可新始祖一死而地分,那只能莽新终未得到大多数的人心,我等讨伐之,恢复刘汉,是为应有之意。
但当下战乱四起,常安无力平息,流民泛滥,于天灾之下,饿死着无数。
战事久久不平,天灾人祸横行,生活在这同一天空下的普通百姓何辜?”
一个突兀的声音从刘秀背后响起:“那依刘家小郎君之言,当如何是好?”
回头,一见是大兄刘演和那位陈氏文士联袂而至,刘秀向二人深深一礼:“诚如大兄和诸位君子之策,于宛城起兵,当摒弃前嫌,会和天下义军,尽快攻破常安,以恢复民生为重任。
既借了我刘汉的旗号,谁做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灭莽新,废不当之策,或以中兴刘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