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穿越言情 > 花瓶女配开挂了简介 > 花瓶女配开挂了最新目录

第六十五章 奋进的外室(18)

    周石飞与齐家二公子之间的暗潮汹涌,武圆圆没察觉,杨玉英懒得理。

    她们‘两’个姑娘最近是真心忙。

    杨玉英托了个口碑好的牙行,又请齐二公子帮忙,这才买了一处离齐家很近的宅子。

    面积不大,就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主要是地段好,前面是朱雀大街,后面临知府衙门。

    和杭安书院只隔着一条街市,左近鸿儒遍地,白丁一个也无。

    刘氏一开始知道,小小一座宅院竟然要足一千一百元,还吓得心里扑通乱跳,一个劲想阻止女儿,可来过两次,碰见邻居家的孝子背书,又看到邻里几个女孩子穿着书院学生服出入,她就松了口。

    等到知道隔壁住的是杭安书院的先生,还有着名书法大家一类人物,刘氏简直想砸锅卖铁也要买房子了。

    虽说只是个乡下妇人,但刘氏也不是完全没有见识,从她知道女儿竟又开始读书的反应,便看得出这是个对知识十足敬畏的女性,为了这些优质邻居,房子卖再贵,她也会觉得划算。

    也确实很划算,要不是有齐家的关系,杨玉英想帮武圆圆从这地方置办产业,那真纯属做梦。

    宅子买好,武圆圆自己盯着装修和搬家。

    杨玉英也不给提意见,毕竟之后是人家娘俩常住。

    只是武圆圆母女都节省,宅子本来就连家具一起卖的,她们也不嫌家具旧,能用的接着用,再添置些生活必需品便好。

    第二件事更重要,武圆圆开始准备杭安书院的考核了。

    杨玉英按照自己曾和武圆圆说过的计划,慢条斯理地安排她读书的进程。

    大顺朝的书院,以前招收的学生都是全才,一门功课不合格,那就不要想入读。

    还是现在在位的这位皇帝改革新政以来,科举有了极大的变化,在三年前,科举取士考中进士,也就拿到了做官的资格,但是现在,科举取士之后还要参加国考。

    若是考户部的官员,考题就偏向数学。

    若是考刑部,考大理寺等,那么考题中占据大比例的必然是大顺律。

    想谋官,谋一个好位置,那真是要看看自己哪一方面有专长才行。

    哪怕科举取士没考中进士,只要过了秀才一关,一样有机会参加国考,但必须在特长方面很引人注目才成。

    也正因为这个,大顺各大书院也开始招收‘特长生’。

    虽然科举目前来说,还只是男人们有资格参加,但是各地书院既然已经开始招女学生,无论能不能科举,录取方面,明面上到还一视同仁。

    杭安这边比起京城和登州府,女子入学的更多些。

    杨玉英借着《无名卷》,把相关资料都调阅出来仔仔细细研究过,就领着武圆圆去蹭课。

    上了第十天课,武圆圆在数学,化学各个科目上进步不小,已经差不多能追得上杭安书院丙班的进度,虽然丙班都是启蒙不久的新生,可杭安书院的新生也不容小觑。

    杨玉英都觉得颇意外。

    不过,杂科里的农学,是武圆圆学起来最轻松,她也最喜欢的,同时最有天分的一门学科。

    这姑娘嘴上不提,懵懵懂懂的也没怎么表现,但是只有农学一科,她会主动想办法占最前面的座位,连教农务的先生卢广,都对她印象深刻,哪怕知道她还没考上书院,现在是借书院山长的关系来蹭课,对她的印象还是颇好。

    只能说,系统还真没出错,所谓时盟的预测也极有道理。

    杨玉英这回做任务心态比较轻松,虽说如果武圆圆不做农学家,不做海蓝星现代农业的奠基人,有可能会出现大顺农业发展滞后,甚至出现一点千千万万百姓没饭吃,饿肚子的危机,但这并不是不能扭转。

    农业科学方面的知识,杨玉英的数据库里不知有多少,到了她和元帅的年代,一瓶营养剂浇灌出的土地,三五亩就能生产出养活小半个城市人口的粮食。

    虽然在这等落后的地方,既不能,也不适合研究那一类高强度的营养剂,但是简陋至极的版本,把粮食产量提高个两三倍,总归是颇有希望。

    杨玉英那点对农业知识一知半解的了解,也足够培养出优秀的农业专家了。

    水蓝星自古就注重农,精通农业技术的人才比比皆是,哪里就非得靠武圆圆?

    所以,杨玉英没非要把这姑娘往既定道路上推的意思。

    可事情还是朝着时盟预见的结果发展。

    既然是她本身的兴趣所在,那自也非常好。

    母女两个收拾东西收拾得差不多,老家那边的邻居特意送了封信过来,说是武圆圆大伯娘收人钱财,差点‘卖’了侄女的事,弄得村子里人尽皆知。

    结果流言蜚语太多,她大伯娘受不了,收拾行囊也没知会她大伯父,就离开永安县,说是要去投奔她一个亲戚。

    临走之前,她大伯娘还算有心,送儿子到永安县的一家小书院求学,还给她女儿说了一门亲事,不是村子里的人,是永安一户做买卖的商户,姓乔,家里有一家颇具规模的布坊,不说特别有钱,但也衣食无忧,比村子里最好的人家也要好上许多。

    邻居还在信里感叹,果然是亲娘,就是要走,都提前给闺女打算好,和对待侄女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武圆圆看了信到是挺高兴。

    刘氏却是忍不住嘀咕:“所谓齐大非偶,择女婿,还是门当户对更好些。”

    小丽自幼也算是刘氏看着长大的,孩子脾气有些大,可那也是自家的孩子,刘氏和大嫂的恩怨,可没牵连到孩子身上,总归盼着她顺利。

    到了武丽丽成亲那日,刘氏干脆带着武圆圆去给她撑门面。

    这阵子刘氏休息得好,身体恢复许多,她其实还年轻,别看多年操劳折腾出一张老妇的面孔,可人才三十来岁。好吃好喝地养着,病也不怎么犯了,换上新衣服,头发上面是白,底下都开始反乌,如今稍微染一染,那是体面得很。

    刘氏带着武圆圆到时,武家在乡下的老宅已经清扫地干干净净,门上贴了大红的喜字。

    武丽丽没在永安县那窝棚里出嫁,反而回了老家。

    此时一见刘氏就低下头,期期艾艾地喊了声:“婶娘。”

    刘氏四下看了两眼,没看到武圆圆她大伯,登时蹙眉,大喜之日,到底不多说,反而笑着安抚了几句,又给她添妆,足足送了一箱颜色鲜亮的好料子。

    绫罗绸缎,一样不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